一年多以前我们采访了彼时
刚刚加入 361º 担任专业跑鞋设计总监的
Cameron Braithwaite
在上周的成都马拉松开始前
他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最新作品
专业缓震跑鞋 TITAN
透过这双跑鞋的设计和制作过程
经验丰富的 Cameron 还聊了聊
到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设计师...
作为你为361º设计的第一双专业跑鞋,TITAN 对你个人的意义是什么?
这双鞋承载了很多人的共同努力,所以很开心能看到它的完成,并真正穿上它去跑步。现在已经发售,也终于有了我自己能穿的码了。在这之前我也只是试穿了小码,不能穿去跑步,现在终于能穿上去跑一跑,体验一下脚感了。
你自己第一次上脚 TITAN 时是什么感觉?
我第一次试穿的时候,它还处在开发阶段。设计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供试穿的样品,我穿上感受了一下鞋带的分布位置等等,感觉挺不错。在初期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做出像样的鞋楦,确保有不错的鞋型。你穿了以后就知道,这双鞋的鞋尖翘度不错,这也是我们在初期工作的重点。在前期把重要的设计做到最好,才能在后期得到更好的成品。
TITAN 后跟橙色的 Joyride 贴片有什么特别之处?
Joyride 可以分成两个单词:Joy 表示愉快,Ride 表示动作。我们之所以这样命名,就是为了突出人们穿这双鞋的愉快感受,那应该是很快乐的体验。
那么 Joyride 的科技是怎样的呢?
可以说是有成吨的科技了,不管是外底还是中底。主要还是在结构上,来自脚压力主要都集中在外侧释放,内侧则主要提供稳定性。除此之外 TITAN 上面还有很多设计是只有专业跑鞋才具备的,前掌有发泡橡胶,也就是带有缓震功能的橡胶;足弓处的 TPU 提供稳定性;不同的部件有不同的功能,后掌马蹄形的是碳素橡胶,既有硬度,又有耐久度,因为脚与地面产生的冲击主要都集中在后掌部分。
能跟我们解释一下 TITAN 的内靴设计吗?
这双鞋里面有两根绑带,分布在内衬的两侧,它们与中底的平台相连接,把脚牢牢地固定住。对于一双优秀的跑鞋来说这很重要,你不会希望脚在鞋里来回晃动。每个人的脚型都有所不同,这里的绑带就能起到调节作用,让每个人穿起来都能合脚。
TITAN 是否适合跑马拉松这样的长距离呢?
是的,这双鞋真的不错。在我看来,这双鞋兼具稳定性,缓震出众的同时还很舒服,用来跑马拉松一定不错。你可以穿着它跑马拉松比赛,同时也可以把它当作训练用鞋,你可以穿 TITAN 来增加你跑的距离。我也见过专门为马拉松比赛设计,跑完就可以扔掉的一次性竞速鞋,因为到那时鞋已经烂到穿不了了。TITAN 因为它的发泡材料和结构设计,你可以穿它来训练,它可以伴随你不断地跑下去。
在 TITAN 的设计过程中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故事吗?
在这双鞋的开发过程中,他们做了鞋面的整体裁片。要做出一双好的跑鞋,透气性非常重要,空气能自由地进出。我之前一直担心一件事,就是当鞋面的层数增加了以后,一旦脚的温度上升,鞋就不透气了。所以我们特别选用了排气性好的材料,间隙大的网面。所以你跑步时产生的热量可以散发出来。我们经常做一件事:当有人把样品鞋拿来的时候,我们会把鞋切开看,确保鞋面足够透气,每个部分有多少层,里面不能有硌脚的凸出。这样的过程,都是从多年的经验里面得到的。制作一双鞋有一些必要的工序,这样做出来的鞋才实用。
这双鞋的开发过程和你以前的工作有什么不一样?
这个问题好像还不错。说不清吧,可能最大的不同就在于,我之前就职的公司在美国,需要与亚洲的部门协调工作。在 361º 工作的不同点就在于公司就在这里,这样在合作的过程中就更容易做一些调整,工作可以更快的完成,各自的反馈也更容易理解。因为生产鞋的地方就在这儿,就不用在两个国家之间来来往往了。
会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生产鞋的工厂吗?
当然,这超级重要。每次去工厂我都会看看正在进行的项目,或者一些未来的项目。目前的项目可能要在一年或者一年半以后才能完成,关键就是能观察到具体的进程。毕竟很多实际的工作都在工厂进行,比如研究和开发,跟工厂方面提出问题,并且得到真实的反馈是一件好事。
工作团队合作中有需要客服困难的时候吗?
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专长,有的人只负责鞋底系统,有的人负责发泡材质,有的人负责挑选材料,有的人负责鞋面,他们每天都只和这些东西打交道。当我脑子里出现一个想法并且感觉它还不错时,有时候能用上,有时候也用不上。当我和这些各个领域的专家们一起工作时,我常常会说:「嘿,我知道我们以前不是这样做的,但这次我想尝试点新东西,让我们再努把力,跳出舒适圈,试一试新的东西。」有的时候这样能行,也有的时候不行,但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团队合作,大家一起发挥创造力,试着做更多,这样才不会是重复设计同样的东西。
如果你想要成为球鞋届的领导者,或者其他任何领域,就必须要尝试跳出舒适圈。如果你感觉你的人生每一天都在做一样的事,那你并没有进步,也没有创造,只是在不断重复一件事而已。
设计一双鞋,你会从鞋面还是鞋底开始?
通常我都从鞋底系统开始。鞋底系统的设计一般会从做鞋楦开始。有意思的是,鞋楦的英文是 Last(最后),但却从它开始。最需要花费功夫的,则是要让整个鞋型能适应大部分人的脚,我到 361º 工作后学到的第一件事,就是亚洲人的脚型和美国人的脚型不一样。我们研究了很久以后才找到合适的鞋楦,再通过打磨使鞋楦符合大多数人的脚型,不管是中国脚还是美国脚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
到了中底和外底的部分,我们最先关注的一个点其实是弯折度,这是我们第一件完成的事。前掌的发泡橡胶之所以如此排列,外侧的间隙比内侧的间隙更大,都是为了让鞋的弯曲更灵活,特别是在外侧。可见弯折度很关键。我们还在后掌的 Joyride 上花了不少功夫,开了很多个模具,就为了让这一块足够完美。
你会发现很多鞋的后跟会有一个向外凸出的斜度,而且还不止一点点。但在专业跑鞋的设计里,我们常常把后跟缩进来。这样你脚后跟的中心,也就是足下关节的中心点,我们在这里下了不少功夫,如果你仔细观察对比从后跟的内侧到外侧,凹槽的深度是有变大的,这样外侧更容易受到挤压,内侧则更多起到支撑作用。这看起来好像很简单,但实际上花了好一会儿才最终做到满意。
那对于外观的设计你又是如何考虑的呢?
凡事都有两面性,这也不例外。如果你设计了一双鞋,功能一百分但却很难看,是没有人愿意买的。人们不喜欢买丑的东西。所以你也必须同时考量两个方面:既要功能实用,又要看起来美观,或者看起来有视觉冲击力,像是一些动感的设计。我觉得这之间有一个平衡点,如果做得太过... 假如你设计了一双看起来特别特别酷的鞋,但它并不实用,这也是一种失败。所以要找到平衡点,可能是五五开吧。你想要这双鞋好看,就像我们刚刚提到的配色,还有特别的形状。如果没有功能性,只能上脚但不能用来跑步,买一双徒有其表的跑鞋,有什么用呢?
那在做配色设计的时候,你会听什么音乐呢?
音乐?我比较老派,所以喜欢听的都是些老歌,像那天我们在办公室就听 Linkin Park 的歌。什么样的音乐我都听,有时候我听放松一点的轻音乐,有时候也听能噪起来的摇滚,主要还是看当时的心情。
有没有考虑过采用现在流行的袜套设计?
有的。我们正在进行的项目与 TITAN 有所不同,这只是我和 361º 合作的第一双鞋。还有 8 双不同的跑鞋的项目正在进行中,其中很多鞋的结构都不同,科技也不一样,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发售。
「361º 国际线专业跑鞋家族」是如何开发的呢?
首先是要对鞋有一个概览,这个过程用来决定产品的受众以及产品的功能。每一双鞋都不同,受众的群体也不一样,我们想打造受众更广的产品线,所以我们根据不同的服务打造了不同的鞋,分别适合不同年龄的人群以及不同的运动。
一名设计师要怎么把基本功和创意结合起来呢?
就像你说的一样,基本功很重要。在拥有一个基础的前提下,不断地进行完善。在我看来设计一双鞋,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这双鞋为谁而设计,是针对需要稳定性的跑者,还是一般的跑者;是要设计一双竞速鞋,还是一双马拉松鞋。你必须首先知道这双鞋存在的意义,再从这个基础之上开展工作。
但也有一些部分是无法改变的,因为它们具有普遍的功能性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优秀的跑步鞋,你一穿上就觉得它们很舒服。人们都说最适合走路的鞋就是跑步鞋。你一方面希望感受到你的鞋给你的脚带来缓震的作用,另一方面又特别希望感受不到鞋的存在,只是帮助你跑下去。你可以想象一下不穿鞋跑是什么体验,跑不了一会儿你的脚就不行了。一双跑鞋应该做到的是,允许你的身体去做必要的运动,同时避免你受伤。
设计鞋也有基本法,像是缓震胶的厚度,还有鞋型的塑造,材料的选用以及分布。之所以没有在外侧放一块很厚的材料,还有在鞋头处设置透气口,就是因为脚在这些地方最容易发热。了解人的脚是如何工作这一点很重要。
听说你会随身带一把精确到毫米的尺子?
我的人生就是用「毫米」堆砌而成。有的人可能更在乎「英寸」或者「英里」,但「毫米」才是我的标准,要把事情做到最好。比如说我们从设计稿出发,设计稿上面说了这个地方应该要有 20mm 高,那么当你拿到实物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比照设计稿量一下,看有没有什么误差,对吧?在我看来要设计一双专业跑鞋,并把它做好,每一个方面都要仔细检查,用尺子去量,保证所有的误差都在可接受范围内。这样才能保证之后的量产成品不会出什么差错。毫米决定成败!
成为一名专业跑鞋设计师需要具备哪三个要素?
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,这又不是什么火箭科学,你要做的就是学习。但要想做好并且熟练,我认为第一个要素就是有创造力。其次就是要学习生物力学,也就是明白脚和鞋之间以及鞋和地面之间的运动规律。需要很多的研究以及很多的时间。我自己都还在不断地学习生物力学,哪怕过去的十几年都一直在做这件事。 、
至于第三个要素,不管你要设计什么样的鞋,就拿篮球鞋来说吧,或者综训鞋,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穿上鞋,亲自试一试它在这项运动上的表现。像我是设计跑步鞋的,那对我来说很重要的就是穿上鞋去跑步,感受一下它穿起来如何。篮球鞋或者任何运动(的鞋)都一样。我经常都会碰到各种设计师,比方说我碰到一个篮球鞋的设计师,我就会问他「穿这双鞋打篮球是什么感觉?」然后他跟我说他不知道,因为他自己并不打篮球。我就觉得他应该自己试试。从书本上或是其他人那里能获得的始终有限,设计师必须要自己上脚试试才对。我觉得大多数跑鞋设计师,都是因为喜欢跑步才入行的吧。不过在我看来,鞋也要能实现它该有的功能,如果自己穿起来都觉得它表现不好,那作为设计师也是一种失败。
要完成一双鞋的设计,最先完成也是最简单的就是画出来,呈现一个酷的想法。从这一步开始,你就要思考这双鞋的构成,这双鞋的每个部件都用到了不同的材料。就需要先做一个鞋面整体裁片,像只蝴蝶一样,所以在鞋的后跟才会有这样的接缝,但如果平铺开来就会是这个样子。制作就从平铺开始,然后再这样包起来,最后在后跟缝合。在制作鞋面裁片的时候,你需要决定鞋带孔放在哪儿,它们各个之间的距离是多少,还需要考虑每一个零部件具体放在哪里。
当样品鞋成型以后我会上脚试穿,然后做一些调整,看这里是不是太宽了,还是说要做得更宽。如果脚踝开口处太紧,就需要调大一点。后跟如果出现坡度也要避免。很多的调整都发生在整体裁片的制作上,就是为了让鞋能尽可能地合脚,也尽可能地让鞋更实用。
观察他们(工厂)的制作过程很有趣。因为你知道,当人们去到商店里看到的鞋,就只是一个样子而已,但要把一双鞋设计出来放到货架上,需要很多的思考。成型的过程中,你必须考虑怎么缝合,有时候他们也手工操作。还有鞋面的这一层 TPU,也是结构的一部分,它是热压上去的。这些都是一步一步完成下来的,最后得到一双穿起来合适的鞋,这对我来说才是作为设计师最满足的时候。
你觉得中国的跑者们有些什么特殊习惯吗?
我经常会在早上出去锻炼,去户外跑一会儿。我常常会做一些有趣的观察,看看进行晨练的到底是哪些人。有很多人会来到公园做一做拉伸,打一打羽毛球或者打打太极。但和我之前在这里观察到的相比,跑步的人真的越来越多了。要知道我第一次来亚洲应该是 18 年以前的事了。在过去的 3-4 年间我看到更多的人选择了跑步。和其他的跑者相遇的时候我都会向他们竖起大拇指点赞。我认为从世界范围来说都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变化,大家都越来越看重锻炼身体。
第一次来成都是什么感受?
我的确从来没到过成都,这是我的第一次,想到马上就能看到熊猫就很激动。
你怎么看即将开始的成都双遗马拉松?
肯定很有趣啊,跑马拉松可不容易。人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跑步,他们可能都训练了好几个月,甚至好几年。有的人可能是第一次跑马拉松,有的可能是第十或者第二十次,有的人每年都要跑马拉松,这很棒。(马拉松比赛带来的)氛围总是让人兴奋,看到人们很积极地参加跑步也让我很开心。
距离我们上一次采访已经有一年,这一年在中国有遇到什么趣事吗?
显然,很多事情都不一样,对吧。生活在美国和生活在中国(相比),文化上有所不同。我觉得来到中国很开心的一件事就是这儿的人都很友好,当然他们工作也非常努力。我也不是在说美国那边不好。但是这里的文化就是要努力干活儿,当然友善这一点我也很喜欢,每次来都感觉自己受到欢迎,干活儿的时候就认真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