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
新赛季,中国排球超级联赛火爆异常,令人吃惊。究竟什么原因让排球职业化联赛发生了这样的蜕变?这会是虚火吗?
接受采访时,体育之窗CEO兼排球之窗董事长高宏透露,当他们接手中国排球联赛时,并不被看好。仅仅过了一个赛季,排超(原为中国排球联赛)的火爆程度令高宏都感到吃惊。
上个周末,2017-18赛季男排超级联赛揭幕战打响,能容纳2000人的北京光彩体育馆座无虚席。北京电视台、PP体育、新浪体育等多家媒体平台将对揭幕战进行直播。据悉,各大新媒体平台在线观看总人数超过了400万。
10月27日,女排超级联赛揭幕战在上海举行,东道主击败了北汽女排。央视体育频道这场比赛的收视率达到0.40,为当天收视最高。在北京体育台,女排揭幕战收视率则达到了0.58。互联网平台上,这场比赛则吸引了超过600万用户观看。
本图来自禹唐体育
两天之后,同时段举行的CBA首轮比赛,江苏肯帝亚主场迎战北京首钢,收视率为0.41。女排揭幕战与CBA的一场焦点赛事收视率基本相当,这多少令行内人觉得匪夷所思。
早在赛季开始之时,排超版权销售情况就颇为乐观,预计版权收入可以达到3000万。在“共享版权”的理念推动下,各大新媒体平台基本上都购买了排超的版权。
要知道,几年之前排球联赛乏人问津,在光彩体育馆举行的赛事并不对外售票,球迷可以免费入场观赛。而这个赛季的男排揭幕战,价值100元的门票比赛日中午就被销售一空。
2015赛季,中国排球联赛还处于裸奔的状态,经过排球之窗两个赛季的运营,换了一个名字之后,中国排球职业联赛就实现了蜕变。这多少令人狐疑。究竟什么原因让排球职业联赛发生了这样的蜕变?这会是虚火吗?
中国女排成为造星工厂
根据职业化规律,联赛往往是造星的舞台,为国家队输出明星。职业化程度偏低的联赛,往往反其道而行之,都是国家队造星,然后反向输送到联赛中。以往的排球联赛就是如此。
这么多年,中国女排经历几多沉浮,但大多数时候都是世界一流队伍,也不缺少明星。这些明星回到联赛中依然光芒万丈,但是对于联赛的带动能力有限,门票该销售不出去,照样销售不去,联赛依旧摆脱不了裸奔的尴尬。
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乒乓球和羽毛球项目上,中国乒乓球和羽毛球国家队星光熠熠。明星们也都是在国际赛场成名。
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夺冠之后,却完全不一样了。朱婷、惠若琪、张常宁等人不仅成为了明星,更是直接带动了中国排球产业的发展。
同样是奥运冠军,为什么现在的这一茬明星所产生的效应比赵蕊蕊、周苏红、冯坤那一批奥运冠军所产生的辐射效应更大。
这首先需要感谢这个资讯传播更发达的时代,朱婷等明星与粉丝们走得更近,甚至可以通过微博直接互动。她们更为亲民,明星的光环也更璀璨。她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明星,粉丝群体粘性更高,愿意为偶像掏钱。
“老一辈”奥运明星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明星。很多球迷只会专注于她们在国家队的比赛,更不会像粉丝一样迷恋她们。偶像们的粉丝就不一样了,她们关注偶像的一举一动,朱婷所效力的瓦基弗银行在中国知名度之高,甚至超过了欧洲一些足球俱乐部。
而且,中国女排通过里约奥运会,产生了批量明星。这些明星散落到联赛中,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很多场次都拥有明星球员,收视率飙升也就没那么难以理解了。
排球之窗功不可没
体育之窗CEO&排球之窗董事长
一个职业化联赛,没有明星是不行,但明星并不是万能的。中国乒乓球和羽毛球,与中国女排的情况颇为类似,职业联赛的处境却大相径庭。
中国乒乓球队明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,甚至在大多数女排明星之上。张继科、马龙、许昕、丁宁、刘诗雯,包括尚未获得奥运冠军的樊振东,都拥有海量球迷,所到之处都是花团锦簇。可中国乒超为何无法与排超相提并论呢?
联赛职业化的运营十分关键。为了能够让排超成为有活力的职业联赛,排球之窗这个赛季做了很多尝试。
“共享版权”这个概念就不再赘述了,之前若干篇文章中都有涉及。排超版权多点开花,依靠的并不仅仅是价廉,也包括物美。
在赛事整体运营上,排球之窗耗资巨大。举行揭幕战的光彩体育馆经过了全新装修,进行了剧院化的改造。球迷们来看球,如置身于歌剧院一般。教练席也不再是长板凳,排球主题的定制座椅取而代之。球场的灯光、舞美,乃至主题音乐都进行了升级。
直播方面,排球之窗在联赛信号制作水准上向国际水平靠拢,现场转播机位大幅增加,鹰眼系统也进行了改进。
运营方面,也出现了新玩法。北京男排与四川男排的这场比赛,被冠以“玲珑轮胎”主题日。这是本赛季排超的一个新运营策略。
高宏之前接受采访时,就着重介绍了“主题日”概念,整个赛季大约有40多场焦点比赛被冠以主题日。赞助商可以通过冠名等一系列手段,营造话题,进行精准营销。
对于赞助商来说,这是一个性价比颇高的营销手段。赞助商投入不高,但可以获得高曝光率和高回报率。玲珑轮胎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赞助商,在媒体传播上占尽风头。
修炼内功才能长盛不衰
这个赛季的排超联赛火了,这已经无可争议。央视和北京体育台的收视率,网络平台在线人数,现场上座率,媒体曝光度都说明了这一点。
那么,问题来了,这是否是一种虚火?排超应该如何将这种热度维持下去,甚至继续提升其整体的价值。
我并不认为,这是一种虚火。海量排球明星是实打实存在的,她们不会很快褪去明星光环;另外,排球之窗的运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渐成长,全明星赛、颁奖典礼、主题日等运营举措很受好评,未来可能有更多新打法、新思路。
但是,我们必须承认,中国的排球职业化刚刚起步,造星能力尚有欠缺,球员无法自由流通都是它存在的现实困境。相比较而言,男排联赛遇到的困难更多一些。据我了解,很多男排运动员一个月的收入只在5000元上下。
做了这么多年体育记者,我采访过很多收入微薄的运动员。但这些运动员大都集中在举重等冷门项目,一个职业运动员仅有这样的收入,让我有些一时语塞。男排想要涌现出明星,不仅仅水平要提升,收入也应大幅提升。唯有如此,父母们才愿意送孩子从事排球这项运动。
想要排超联赛长盛不衰,排球之窗一方面需要继续提升商务运营能力,另一方面则需要改善俱乐部和运动员的生存环境,想办法让运动员能够自由流动,通过引导去造星。这是内功的修炼,非一朝一夕之功。但为了排超联赛走向长盛不衰,这是必经之路。
“磕头”都求不来赞助商的高校排球联赛,该如何摆脱现在的困境?
独立评论,个人观点
联系方式:guxing0522 (微信号,未经授权谢绝转载)